中國大約在舊石器時代(300萬至70萬年前),開始有墓葬文化。

那時起,墓葬已有一定的制度,墓壙一般是長方形或方形的豎穴式土坑。

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,數以百計的墓坑排列有序。多數的墓是單身葬,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。仰紹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,往往採取『二次葬』,將許多已經埋葬過的屍骨遷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內。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員,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緊密的血緣關係。有些合葬墓,埋著兩個或數個完整的屍體,他們的性別相同,應系兄弟或姐妹。大汶口文化後期和龍山文化、齊家文化的合葬墓,所葬多為兩個成年男女,說明在父系氏族社會中,已經有了比較固定的婚姻關係;而齊家文化的合葬墓,則證明存在男子死後以妻妾殉葬的情況。

各種考古發現,證明人類在智力開化之時,即有墓葬的概念,並且一直是以家族為中心。爾後,發展至新石器時代、青銅器時代(夏商周)、漢唐魏晉以至今日,隨時代觀念變遷,而有不同的喪葬儀式。這種儀式之所以出現,全來自於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體現。因為情感建立,每個人都在某特定群體裡成為『特別唯一』,這令『離別』、『死亡』多了不捨及哀慟。因此,為了這股思念,有了最初的『葬禮』,及延伸的『喪禮』,此為人與萬物不同之處,看似令人避諱不已,以人之常情觀之,卻是如此稀鬆平常。

而若人皆有情,何不緣續?綠金園歌詠人與人之間的真情,尤其是家的價值。於是經過長時間的研究,發展出現有『葬』的服務。今日起,於此分享我們對殯葬業、對喪葬儀俗的各種觀察,不是以連篇累牘混淆閱讀者的思緒,畢竟網路訊息已經氾濫,而是希望在這些內容中,提出以情感為中心的價值。

最後獻上一首洛夫的的詩,但願緣分,以思念傳續,情感永存,溫熱不減:

洛夫●河畔墓園

----為亡母上墳小記

膝蓋有些些
不像痛的

在黃土上跪下時
我試著伸腕
握你薊草般的手
剛下過一場小雨
我為你
運來一整條河的水
流自
我積雪初融的眼睛

我跪著,偷覷
一株狗尾草繞過墳地
跑了一大圈
又回到我擱置額頭的土堆
我一把連根拔起
鬚之上還留有
你微温的鼻息

選自《洛夫詩鈔》

arrow
arrow

    接近天堂的樂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